禽病案例
鸡白痢的净化 |
鸡新城疫的诊断 |
鸡禽流感的诊断 |
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 |
鸡黄曲霉素中毒的诊治 |
疾病的净化对疫病防治和养禽经济效益的提高非常重要,目前种鸡场至少应该进行鸡白痢、白血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净化。鸡白痢是一种常见的、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疾病。特别是种鸡场,一旦感染到鸡白痢,再加上控制和净化工作不力,其种鸡孵化出的雏鸡死亡率升高,严重者高达30~40%,甚至50%。至育成期尽管死亡数减少,但仍有零星死亡,造成鸡群的均匀度大大地降低。至成年鸡时,造成蛋鸡开产推迟1~2周,产蛋率降低10~3O%,当然也到不了理想的产蛋高峰,蛋壳质量不好,破壳、软壳蛋增多。产蛋期每月死淘率高达5~10%,给鸡场带来很大的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种鸡场的经济效益和信誉。目前各饲养场都希望种鸡场能提供没有鸡白痢病的雏鸡。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父母代以上种鸡场已基本上净化了鸡白痢。鸡白痢的检测技术成熟,检测成本低。
(1)检测技术:全血平板凝集实验
用移液器吸取鸡白痢全血平板凝集反应抗原0.05毫升,垂直滴在玻板上,同时吸取鸡静脉血0.05毫升与抗原混合,在2分钟内判定结果,判定时需做阴、阳性血清对照。
(2)检测流程:60日龄以前的鸡抗体滴度比较低,净化效果不理想,140日龄以上的鸡群,抗体滴度较高,所以阳性的检出也比较彻底,一般需要进行三次全群检疫,有条件的鸡场应该长期坚持。一般80-100日龄后备种鸡首检,2月后140-160日龄二检,4月后 200-220日龄三检,每次检疫均要淘汰阳性和可疑阳性鸡
(3)加强配套措施建设。如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消毒制度,加强消毒池和紫外线消毒室的建设,对鸡舍进行定期打扫、定期消毒,出栏后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还注意对鸡舍通道、进出人员和车辆的消毒,当天产下的种蛋都要进行一次消毒再移入种蛋库,孵坊在孵化前对种蛋和孵化器进行一次严格的消毒;饲养管理上使用笼养或网上平养技术,防止鸡白痢在鸡群间的相互感染和减少新感染鸡群的出现 。
某养鸡场90日龄的鸡群出现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腹泻、嘴流粘液、精神抑郁、神经症状和死亡。尸体解剖变化为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场、盲肠扁桃体和直肠下泄殖腔粘膜出血。怀疑为新城疫。
如何确诊呢?
这里必须指出,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判定,要确定是否为新城疫,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如果病毒分离和毒力测定符合NDV强毒的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就可确诊。现在临床表现结合强毒的核酸检测阳性也可确诊。
在实际生产中,发病后有时没有实验条件或实验室诊断时间长,这时可在疑似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如用新威灵、Ⅳ系苗紧急肌肉注射,如果5-7天后疫情控制,也可确诊为新城疫。这是生产上广泛采用的治疗性诊断。但是在采取措施的时候将病料送相应实验室进行确诊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单纯感染在家禽疾病中少,更多是是混合感染,为疾病的诊治带来困难。
2007年5月,农户李长顺的鸡场3月龄的鸡群突然出现大批鸡死亡,病初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体温骤升,精神沉郁,羽毛蓬松,消瘦,低头嗜睡,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鸡,拉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咳嗽,鸡冠、肉髯水肿,鸡冠和肉髯边缘出现紫黑色坏死斑点,多数病禽死前表现摇头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尸体解剖变化为病死鸡的鸡冠普遍发紫,鸡冠、肉髯和下颌部皮下组织水肿,剪开后有大量清亮的液体或者胶冻样物质流出;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内有大量白色黏稠状渗出物,喉头及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肺脏淤血;腺胃和肌胃之间交界处黏膜充血、出血;肾脏肿大,淤血或出血,呈紫黑色。
李长顺立即将病死鸡送往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诊断。该科研机构的实验人员根据李描述的临床症状和送检尸体的病理变化,初步怀疑为禽流感。为了快速的确诊,科研人员首先对病料进行了H5 亚型AIV的特异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接着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鉴定(血凝与血凝抑制实验),最终确定了该鸡群感染了AIV。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对病料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其它引起类似症状的病毒病的鉴定,均未发现有混合感染。
拿到诊断结果后,李长顺回忆起之前村北4家养殖户,两次处理淘汰鸡4500只,均由鸡贩子收购运往各地。再加上鸡贩子运鸡的车辆和装鸡的笼子未经消毒便直接进入各大养鸡场,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疫情的发生,再加上使用疫苗时为了省时省事,可能使用方法不当,导致免疫失败,而进一步促成了疫情的发生。
疫情确定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1)将全村所有的鸡、鸽子全部捕杀、焚烧、深埋处理;
(2)在疫点周围紧急注射H5禽流感疫苗,以形成免疫带。
(3)疫情发生后,封锁期间每天进行两次大消毒,不留死角。
由于封锁严密、处理疫情彻底,疫情未扩散到其他村庄。21连续大面积消毒后,政府解除了该村封锁。
农户张富贵育有天府肉雏鸭800羽,以半放牧方式进行饲养。2007年4月, 当雏鸭育到20日龄时鸭群开始出现发病,急性病例出现突然死亡,看不到明显的症状。慢性病例表现为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不愿下水,闭目嗜睡,行走不稳。明显表现咳嗽、打喷嚏,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形成“眼圈”,鼻孔流出浆液或粘液.分泌物干后常堵塞鼻孔,表现出呼吸困难;排出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气味很臭。伏卧于地时头向上向后呈痉挛性点头运动,死前出现痉挛、摇头或点头等神经症状。病理剖解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性病例: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有呈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长的病例:浆膜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炎性渗出物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和肝周炎。心包内有纤维素性物质填充,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肝脏肿大,表面常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容易剥落,质地较脆。多数病例的气囊壁上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渗出物可部分钙化,脾肿大呈斑驳样。鼻窦中有脓性渗出物。
张富贵赶紧使用青、链霉素对发病鸭进行注射治疗,效果不显著。3天内发病雏鸭约160羽,死亡约40羽。实在没办法,他送了5只发病雏鸭和5只刚病死的雏鸭到四川农业大学某实验室进行诊断。
实验室李老师收到病料后,组织学生了解发病和用药情况,希望从中获得一些有利于诊断的信息。经过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是鸭传染性浆膜炎。李老师则认为,有可能还存在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为了确诊,大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张蕊娜同学负责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王姗姗同学负责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从病料中均分离出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说明该病例为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另外,王姗姗同学采用纸片法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进行了药敏实验,结果均对青、链霉素不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随后张富贵使用丁胺卡那霉素对鸭群进行治疗,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本次没有进行病毒病的诊断,通过敏感抗生素的使用,疫情得到了控制,说明本次疫情没有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等病毒病的存在。
农户程先富从事了12年的蛋鸡养殖,从未遇见过马立克氏病,在他的意识里,出了马立克氏病可找种鸡场进行赔偿。2006年5月,他养的90日龄左右1000只后备鸡出现进行性消瘦疾病,陆续有鸡死亡,每天最多达12只。临床表现为:患鸡精神萎顿、眼眶凹陷、缩颈呆立、不喜活动,食欲明显减退,羽毛蓬乱,鸡冠和肉髯苍白,部分患鸡拉白色或黄色稀粪。解剖发现,心脏表面见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结节,稍突出于心脏表面;肝脏明显肿大,表面有白色小结节;脾脏弥散性肿大;肾脏弥散性肿大并呈灰白色,腺胃壁增厚。怀疑为鸡马立克氏病。程先富找了种鸡场进行理论,结果种鸡场说如果是马立克氏病,他们就赔。
为了确诊,程先富送了10只病鸡到四川农业大学某实验室进行诊断。实验室的田老师一听怀疑是马立克氏病,马上意识到这个病例可能牵涉打官司。因此他的确诊必须尽可能的从多个方面入手。田老师组织了病理和传染病的老师进行了诊断方案的讨论,决定病理的王老师负责切片观察,传染病的田老师负责病毒的检测。
田老师取病鸡的羽毛囊,采用PCR技术进行了强毒的核酸检测,结果为强阳性。病理的王老师负责病理组织学切片,切片可见肿瘤灶的多淋巴细胞侵润,细胞融合现象,受害组织伴有出血、细胞病变或坏死。
综合田老师和王老师的实验检测结果,大家一致确认为鸡马立克氏病。
程先富拿到田老师为他出具的诊断报告后找到了种鸡场,得到了他想要的赔偿。
农户王昌顺家有20日龄肉鸡1500只出现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消瘦,衰弱,贫血,鸡冠苍白,排血色稀粪,有的腿软不能站立,陆续发生死亡。解剖可见雏禽肝脏肿大,颜色变淡呈黄白色,硬化、脆弱、黄疸、灰白色斑点状坏死灶,腹水;心脏出血,心包积液;胰脏萎缩;肾脏苍白,稍肿大;胸部皮下和肌肉有时出血。用过青、链霉素、磺胺等抗生素,均未见好转。日益着急的王昌顺咨询过多家养殖户,仍不明原因,经人介绍于2005年8月25日带着五只病鸡(其中两只已死亡),来到四川农业大学找到罗老师寻求帮助。罗老师根据临床症状以及解剖病变,综合发病情况分析,怀疑是黄曲霉素中毒。罗老师为进一步确定是否是黄曲霉素中毒,亲自走访王昌顺家,观察其饲养情况,发现饲养环境潮湿,导致饲料变质发霉,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随即罗老师取回饲料样品3公斤,分别盛于几只盘内,摊为薄层,放在365纳米波长的紫外灯下观察。有些饲料颗粒发生荧光,从而确认是黄曲霉素中毒。在罗老师的建议下,立即更换了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白芍粉0.5%、维生素C 0.05%、葡萄糖l%、活性碳l%,同时改善环境条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鸡逐渐回复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