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 02162002
课程性质: 专业课;动物科学专业必修,全校其他专业推荐选修。
学 时: 总学时56 (理论讲授 38学时, 2学分;实验18 学时,1学分)。
先修课程: 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普通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等课程。
内容简介: 养禽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生产课,它的任务是将专业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在养禽生产中加以具体应用,让学生熟悉养禽生产的全过程,了解养禽业的行业动态,掌握先进的养禽生产技术,培养学生组织和发展家禽生产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科研和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1. 以鸡为主线条进行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组织专家讲座,内容安排紧凑而有条理。
本课程组师资力量强大,有邱祥聘和谢后清等老教师作顾问,朱庆、王继文和杨志勤老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独具特色,教学探索和研讨从不间断,这些都是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支撑。
2. 改进评分办法,重视学习的全过程以及课外学习,指导学生写读书报告并投稿,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了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真正学到知识,我们改进后的总评成绩=考试成绩×50%+课堂表现×10%+听课笔记×10%+课程论文×10%+实验记录与报告×20%。
3. 重视实验课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并开设综合性实验。
实验安排时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验机会。比如“成鸡综合实验”和“孵化综合实验”中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内容。这样,在有限的学时和经费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和实践机会。
《家禽学》在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不断发展,主讲教师也在前辈的带领下不断成长。本课最早是1940年在国立四川大学开设的《养鸡学》,由张松荫教授主讲,共84学时。1946张教授出国后,直到1970年,由赴美国爱渥瓦州立大学攻读家禽遗传育种归来的邱祥聘老师执教,保持84学时,并开启了《家禽学》教学与家禽育种研究的新篇章。后来曾凡同先生接任《家禽学》,1977年后曾先生主要讲授新开设的《水禽学》和《人工授精》,《家禽学》就由谢后清老师执教,逐渐减少到60学时;1990年左右,朱庆老师主讲《人工授精》,王继文老师主讲《水禽学》; 1996年后,《家禽学》主要由杜晓惠老师、杨志禽老师主讲,直到现在;《人工授精》课程组新增刘益平老师。2000年左右,《水禽学》和《人工授精》先后被压缩到《家禽学》中,总学时也减少到54,并继续由朱庆教授讲授人工授精部分,王继文副教授讲授水禽部分。2003年又新增许峰老师,讲授部分《家禽学》并负责实验教学。在新老教师顺利更替、学时压缩的情况下,我们借助CAI课件和自学、实习等多种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老教师的带领下,新教师不断成长,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课程组7位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其中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学术后备1人;学历结构为博士3人,硕士2人,学士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年龄结构为40—50岁2人,30—40岁4人。
本课程在1999年首批建设成校优质特色课,经过5年多的完善与更新,在继承前辈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引进VCD教学片23个,参考了大量的专著和许多相关期刊,与其他高校交流了部分教学资源,形成了内容丰富生动的CAI课件668MB,讲稿15万字,题库较为丰富,并进一步建立了课程网页。
追随养禽业的发展,本课程一直在发展中。我们会做得更好。
邱祥聘先生主编的《家禽学》在1980年出版后,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教材奖”,历经3次修订,使用至90年代初。以后选育杨山主编的《家禽生产学》;2002年,杨宁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家禽生产学》面世后,一直选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