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本课程依托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这个省重点建设学科,生源主要来自省内,毕业后大多成为养殖行业的骨干力量,少部分从事科研或攻读研究生,因此,本学科点培养的是应用研究型人才。四川是畜牧业大省,猪和家禽是重点,本课程历来是本学科点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生产课,课程目标是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在生产中加以具体应用,让学生熟悉家禽生产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和发展家禽生产的能力,也为科研和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样,本学科点既为畜牧战线输送了大批骨干,也为他们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家禽学》在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不断发展,主讲教师也在前辈的带领下不断成长。
四川农业大学的《家禽学》课程可以追溯到1940年,是在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开设的《养鸡学》,由张松荫教授主讲,共84学时。张教授出国后,由留美学习家禽育种的邱祥聘教授执教,从1946年到1970年,也是84学时。
1970年后《家禽学》由曾凡同教授接任。本课程所在的学科点招收研究生比较早,分别于1964年和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文革”以后,本课程组的前辈们取得了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1979年,由邱祥聘、曾凡同主持的“四川棚鸭业调查研究”获得农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据此编写的《棚鸭》成为我国水禽业的重要专著。曾凡同和王林全同志以第一手科研材料,自主编写了《水禽学》和《人工授精学》两本教材,丰富了《家禽学》的教学内容,全国各兄弟院校纷纷前来索取。为此,我校在1977年先后单独开设了30学时的《水禽学》和《人工授精学》,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邱教授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如全国的育种训练班、家禽人工授精培训班、水禽培训班等,开启了全国家禽系统选育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养禽生产的发展。邱教授等于80年代主编了《中国家禽品种志》、《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畜牧名词术语标准》,填补了我国及我省的行业空白;他主编的《家禽学》在1980年出版后,成为全国通用教材,并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教材奖”,后历经3次修订,一直使用至90年代初。邱教授还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教师,他主持的成都白鸡选育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先后八次出国讲学和访问,带回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1990年,《人工授精》由留德归来研究家禽繁殖的朱庆同志主讲,《水禽学》由研究水禽的王继文同志主讲,《家禽学》就由谢后清同志执教,逐渐减少到60学时,压缩了部分育种和饲料配制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饲料学》课程中讲解。1996年后,老教师退休后,朱庆、杨志勤、杜晓惠同志先后主讲《家禽学》,后新添刘益平同志主讲《人工授精学》,李亮同志主管实验室设备并指导学生实验,许锋和史若星同志主要负责准备并指导实验、实习。
2000年左右,响应“厚基础薄专业”的教学改革,《水禽学》和《人工授精学》先后被整合到《家禽学》中,总学时也减少到54。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本课程由朱庆同志负责,杜晓惠同志组织实施,自建CAI课件并结合课外学习、实验、实习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最优化组合,力求把最好、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保证并提高了教学质量,首批成为校优质特色课。2005年成为校精品课程并开通了课程网页,已获得学校一万元的建设经费。同时,我们的科研成果累累,先后获得8项省科技进步奖,育成家禽新品种(系)10余个,对我省以及全国养禽业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的完善与更新,包括与其他高校交流课件,引进VCD教学片32个,现形成了较高质量的CAI课件750MB左右;在前辈讲稿的基础上,参考40多册专著和许多相关期刊,形成了15万字的讲稿并逐年更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题库。此外,还有教学幻灯片200张,布质大挂图25幅,动物标本10个,也被翻新利用。经过课程组教师不断的改进,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家禽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